乾佑古道话沧桑
作者:团县委 发布时间:2013-12-17 10:40:57 浏览次数:…… 乾佑河连缀着两颗璀璨的明珠——镇安县与柞水县,在河流流域、地理环境,气候特征、农林特产、百姓的民居方言、饮食爱好、风俗习惯等都有着惊人的相似。这两县有着较深的历史纠葛和渊源关系,见证了乾佑古道的历史沧桑。 镇安县、柞水县地处秦岭南麓,有着浓郁的楚文化气息。秦时设郡县,镇安全境北至柞水界牌湾归南面的锡县(后更名为代旬县,今安康旬阳)界牌湾,旧时称铁索桥,柞水县界牌湾以北的部分归关中的北山县(后更名为大兴县)管辖。从此,这一地域有了文字记载的人类活动踪迹。 从秦到唐朝武则天时期这一漫长的历史长河中,由于这一带山大沟深,森林茂密,人口稀少,各个朝代的历史版图上还找不到这两县的名称。唐代这里出现了两次重大的变革,其一是唐朝武则天统治的通天元年(公元696年)“安业县”正式在中国历史上出现。其二是唐肃宗李享在乾元元年(公元750年)根据自己的年号将安业县更名为乾元县。安业县城遗址在今柞水县下梁镇夜珠坪,古名永宁堡。史料记载,此名是武则天根据长安城内一“安业街”而命名。其实,“安业”一名有更实在的含义:唐代初年,沿乾佑河道开通的“义谷道”是湖广通往首都长安的一条重要通道。两湖一带的粮食及供品可由此通道运往京城。此期,这一地区贸易发达、经济繁荣,沿途出现了许多集镇,店铺众多,商业迅速发展起来;社会稳定,政治清明,大量流民安置下来,人口剧增,百姓在此开垦荒地种植庄稼,栽桑养蚕,开矿炼铁,农业、手工业发展起来。随着“义谷道”的开通运行,此地丰富的林特产品、畜牧产品、矿业产品得以开发利用,商业得到一定的发展,设立县的建制已具备条件。武则天取“安业”一名,可能是希望此地成为百姓“安家乐业”之地吧。 唐朝为了加强军事防务,防止敌人沿乾佑河北上进逼京都长安,扼守“义谷道”上的“南大门”,曾派三千多唐兵镇守乾元县城。公元765年4月13日夜,四万多南方羌族起义军溯乾佑河而上攻打乾元县城。一时火光冲天,喊声和哭声震天,让人心惊胆寒。只有二百多唐军逃得性命,县城毁于一旦,变成一片瓦砾,县治由此迁于西北六十里的西皇峪(今营盘大山岔)。 五代时,公元949年后汉隐帝刘承佑根据自己的年号将乾元县改名为乾佑县。其后,这个县的建制几经周折:南宋时,撤县降为乾佑镇,归樊川管辖。元代,改乾佑镇为乾佑巡检司。公元1292年,恢复乾佑县,1294年,又废除该县。 明朝景泰三年,此地又发生了一次重大变革,复设县,更名镇安县。不久迁址于今镇安县城地址。推究其命名原因,有取长治久安之意。旧城址营盘大山岔,是在夜珠坪县城被毁后的无奈之举。但这里地处乾佑河源头,山大沟深,群山绵延,气候寒冷,人口稀少,地势狭窄,农业、手工业、商业、交通、文化欠发达,达不到一个县治之地的示范辐射作用,难以管理。更重要的原因,这里百姓常遭野兽、土匪侵扰,不得安宁,朝廷将县治迁至今址,南有鹰嘴石护驾,东有渔洞峡把关,北靠北城,统治者镇守这里就有安宁之感了,夜间能睡个安稳觉了。 清朝乾隆年间(1783年)又将古道岭以北柞水部分从镇安分出,在旧乾佑县址上设“孝义厅”。其“孝义”之名来自于其辖地东川的一历史名人张仲。张仲是周宣王时的名相,《诗经·小雅·元月》中载:伊吉甫北征少数民族狁得胜回朝,宴请亲朋好友以示庆贺,专门提到:“候谁在矣,张仲孝友。”其“孝义”一名应源于此。 公元1913年撤厅设县,命名孝义县,1915年更名为柞水县。新中国成立后,1958年撤柞水县,归入镇安,1961年重新设立县域,将镇安紫金、太平两方划归安康,原柞水的东川划归镇安,镇安的凤镇划归柞水。自此,镇安地域才确定下来。 悠悠乾佑古道,历经世间沧桑。乾佑古道与中国历史的发展同命运,乾佑民众与中国社会历史共荣衰。历史的年轮驶到二十一世纪,乾佑古道上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。社会稳定,政治清明,各项事业都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。贯穿乾佑古道的铁路和高速公路,将乾佑古道引向了大都市,唱出了新时代的赞歌。 |